寶石鑑定

寶石鑑定
 

   常見的寶石中除了珍珠、貝殼、琥珀、煤玉、珊瑚、玳瑁、牙骨類、象牙果等有機物質外,其餘都是礦石,因此寶石的鑑定就如同礦物的鑑定一般,由其物理、化學特性來鑑別。但礦石鑑定可以破壞性的方法進行,寶石鑑定則是非破壞性的。 
    一般寶石鑑定的步驟首先要和其外觀相似的模仿品分辨,繼而要確定是天然產物或是人造物質?如果是天然礦物,更要鑑別是否經人工處理?比方說,我們鑑定一顆透明的寶石,首先要確定它是何種寶石?我們可以測其折射率值、比重、光性反應、螢光反應、可見光吸收光譜等把判別的範圍縮小,如果它的折射值為1.54-1.55,比重2.65左右,光性為正,則為水晶。 

   如果其折射率值超過一般折射值測定範圍1.81,就要考慮哪些寶石屬於此特性的?常見寶石中價值最高、最容易讓我們聯想到的就是鑽石,鑽石外觀的特性是非常亮麗、七彩(色散)很強,刻面稜線非常銳利,腰部常有原晶面等特徵,內部則可能有結晶礦物包裹體,而且它的導熱特性很好,如果這顆寶石具這些特性,則可能是鑽石,但我們還是要注意它有哪幾種常見的模仿品:立方氧化鋯、及1998年剛推出市場的碳矽石。 

   立方氧化鋯簡稱CZ,其刻面稜線比較圓鈍,甚至會有碰傷等特性,腰部範圍內常有斜紋,貝殼狀斷口等,內部常很乾淨,但也可能有圓形氣泡包裹體,且導熱性很差,長波紫外線呈橘黃色螢光反應。碳矽石的亮光、七彩比鑽石強,刻面稜線也很銳利,但其內部常含針狀物包體,尤其複影強,即稜線變兩條的特性易於和鑽石區別。 

   因此鑑定寶石時從外觀觀察其顏色、亮光等特性時,就應聯想到可能是哪幾種寶石,如紅色透明的寶石就應聯想到紅寶石、紅尖晶石、石榴石、紅碧璽等。深藍色透明寶石就應聯想到藍寶石、藍尖晶石、丹泉石(Tanzanite)、堇青石(Iolite)、藍晶石(Kyanite)等。綠色透明寶石則可能是祖母綠、隨我來(Tsavorite)、綠色剛玉、橄欖石、綠色碧璽及透輝石等。黃色透明寶石則有黃寶石、黃水晶、錳鋁榴石、黑松來(Hessonite)、黃碧璽等。綠色半透明至不透明寶石,則有我國人最喜愛的翡翠、水鈣鋁榴石、鈉長石、染色石英岩、蛇紋石、綠玉髓、大理石等。所有這些外觀現象相似的寶石,大多數我們由其外觀特性及簡單的寶石鑑定儀器即可分辨出來。 

   當一顆紅寶石我們確定它是紅寶時,下一個步驟是要鑑別天然或是合成的?如果是合成的,可能用什麼方法製造的?鑑別天然與合成寶石一般是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其內部特徵,如紅寶內有彎曲條紋或氣泡,則可能是火燄法或引上法合成的,如果有像面紗狀的物質、橘色的助熔劑或三角形、六角形金屬薄片,則可能是助熔法製造的。而如果有波浪狀構造、釘狀物、碎屑物則可能是水熱法所製的。如幾年前許多人到新加坡旅遊,在某些珠寶公司選購的祖母綠都是水熱法人造祖母綠,經向消基會申訴,引起國人的重視。也有不少遊客沒有選購,其原因是那些祖母綠太完美了,毫無瑕疵,令人懷疑。 

   一般天然寶石內部常會有天然的特徵,如祖母綠內部常瑕疵太多而被稱為瑕疵花園,其內部特徵是鋸齒狀物、三相、兩相包裹體、角狀礦物、針狀物、纖維狀物等。天然紅寶石則內部常有針狀物、角狀礦物、雙晶構造、指紋狀物、兩相包裹體、負晶等特徵。而天然藍寶石內部常有直的或角狀色帶、針狀物、角狀礦物、指紋狀物等,其淨度一般而言較祖母綠、紅寶乾淨,主要特徵是色帶。 

   當我們確定是天然寶石時,下一個步驟要鑑別是否經過人工處理?首先我們要瞭解每種寶石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分述如下: 

   鑽石主要有淨度和成色的處理兩種方式。淨度處理又有雷射穿洞和玻璃充填兩種方法。所謂雷射穿洞適用雷射光穿入鑽石內去除其深色包裹體以改善淨度。另一種淨度處理就是玻璃填充,這是將裂到鑽石表面的裂紋用一種玻璃物質填充,使不易觀察,而提升其淨度等級。 
  
   成色處理方法,過去有將較黃色鑽石外表以真空鍍膜方式鍍一層物質,改善其成色等級。而放射性處理則可將鑽石改色成彩鑽,以抬高其價值。1999年美國奇異公司(GE)和著名的鑽石公司麗澤鑽石合作將棕色鑽石以高溫高壓方式處理成白色或是黃綠色。此處理過的鑽石迄今仍未找出確切的鑑定方法,所幸此種鑽石非常罕見,且經處理鑽石大都送往美國GIA鑑別後在腰部用雷射刻以GE POL記號以識鑑別。 

   常見紅寶石的處理有染色、滲透處理、玻璃充填及夾層等幾種。紅寶石製成的圓珠項鍊,若淨度與顏色不佳,常會用紅色油處理改善,但此種染色用酒精即可擦拭而顯現出來。滲透處理則是將白色剛玉塗以顏料,並加熱1300℃-1600℃左右使顏色滲入表層而致色,但只是表面一層有顏色,若經碰撞重磨則會把顏色磨掉,此種處理又叫擴散處理或二度燒。玻璃填充是將硼砂塗於紅寶表面,加熱後硼砂形成玻璃物質會填充在破洞或裂縫中,將破洞填補起來也可增加重量。夾層是以天然紅寶為上層,人造紅寶為底層,雙層方式黏合而成的雙層石,因上層天然紅寶有其天然特徵,若不仔細檢查易於上當。 

   而藍寶石主要是滲透處理,雙層石等處理方式。祖母綠因淨度差,裂縫極多,幾乎都要灌油或灌膠的方式處理。目前此種灌油、灌膠大都被視為一種可接受的優化過程,但若以有色油或有色膠來進行,則仍被視為是一種處理。常見的翡翠處理有退黃灌膠(B貨)、染色(C貨)、退黃灌膠又染色(B+C) 、鍍膜、挖底等。所謂退黃灌膠是將有氧化鐵等雜質的硬玉浸泡如鹽酸等強酸中以去除雜質,但玉質同時遭破壞,必須灌膠以膠結其構造稱之,此種處理的玉可能因時間較久以後,或過熱使膠老化而現出原形。目前市場上更多以退黃灌膠方式又染色的處理,簡稱B+C。鍍膜在大陸又叫穿衣服,就是在白色硬玉外鍍一層綠色膜,以增加其價值。硬玉若顏色太深,常將底部挖空,使其顏色透度變好,有時中空還會灌蠟或膠,此稱之為挖底。 

   寶石鑑定和看病是很相類似的,大多數的小毛病如感冒、流鼻水等只要依照醫生處方按時服藥、多喝水、多休息即可很快痊癒。但嚴重的並則需轉診到設備較齊全的大醫院或教學醫院去就診。同樣的,大多數的寶石由其外觀特性或藉助簡便的儀器即可判別。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寶石的合成與處理的技術也不斷的推陳佈新,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法商人不斷的研究新的處理方法來改善寶石的成色與淨度,使寶石易於推銷或提高其價值。因此我們選購貴重寶石時應瞭解各種寶石的合成與處理方法以避免吃虧上當。而附有公信力的寶石鑑定所的鑑定書更是進一層的保障。

 

*本專業文章非常感謝國際寶石鑑定研習中心提供刊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