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泉石


丹泉石

 

1967年,在東非坦尚尼亞(Tanzania)北部的美瑞拉尼Merelani地區,一位馬賽族Masai土著被一簇高度透明,因風化而露出地表的濃藍色晶體給絆倒,當地一位名叫德蘇扎Manuel d’Souza的尋寶人聽到這個消息,立刻申請了四區的採礦權。

德蘇扎期盼礦區所產的是新的藍寶石,不過,此礦區埋藏的卻是世界最新種類的寶石。

不久,同區20平方哩的土地上,出現了超過90個宣稱據有礦權的礦區。沒有人知道這些美麗的晶體到底是什麼,但每個人都想趁機撈一票。新的寶石後來成為人盡皆知的丹泉石,假以時日,有機會和三大有色寶石並駕齊驅。
此一發現也在寶石學界引起一陣騷動,全球頂尖的寶石學家也著手研究此新的材料。到了1969年,寶石學家斷定出此藍色寶石乃是以矽、鈣和鋁為主要成份的黝簾石當中一種新的透明類別。當時已知的黝簾石是不透明的綠色,通常只能作為雕刻用材,而非製成珠寶。

此藍色寶石迅速受到歡迎,礦區原石源源不斷被挖出,且盜匪猖狂。Tiffany & Co. 介入了推廣,並且為其取了和它非洲產地一樣具異國風味的名字「丹泉石Tanzanite」,消費者心弦大動,寶石也熱賣。


丹泉石的品質

被評為最佳的丹泉石顏色為近似優質藍寶石的純藍色,或是它自身的濃烈靛-藍色。藍紫色的丹泉石顏色也很討喜,但價值稍低,不論何色,淡色的價值均不及顏色濃烈者。

丹泉石顏色的展現和切磨有著密切的關連,由於有多向色性的緣故,切磨的方向會影響寶石的正面顏色,切磨前需考慮經濟效益。如同其它種類的寶石,重量的損耗就是利潤的損失。切出藍紫色的重量損耗,少於純藍或靛藍的顏色,這也是市面上大多數的丹泉石正面顏色以藍紫色為多,而純藍顏色較少,兩者間平衡的取捨在於較優質的藍或靛藍色,會有較高的克拉單價,也就是切磨師必需在顆粒小、顏色佳和較大顆的藍紫色中做抉擇。

丹泉石的硬度為莫氏6到7度之間,韌度則為尚可至劣等,因其內有一個劈裂方向,並對驟然溫度改變所產生的熱衝擊相當敏感,珠寶製作者在將其鑲嵌成每日配戴的珠寶時,需將此堅固性列入考慮。

 

丹泉石和大部份透明寶石一樣,通常切磨成刻面寶石,橢圓形混合式、墊形、八角形及三角形均是常見的樣式,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典藏著許多大顆粒的丹泉石。

處理
未經處理的丹泉石一般為褐色,熱處理引出了它美麗的藍和靛色多向色,馬賽原住民最初發現的藍色晶體算是例外,可能是之前某時刻受到自然界的熱所改變。今日市場上95%的藍色丹泉石均是熱處理的成果。
加熱至華氏1100度至1200度(600℃至650℃)時,丹泉石的褐色會轉變成均勻的藍色,主要原因是成份中的釩元素發生了價位間的改變。由於所得結果從各方向觀察皆呈一致顏色,因此大部份的丹泉石均被加熱以去除其褐、黃或綠色的多向色性顏色。
透明綠色的黝簾石經小心加熱至華氏1200度也可變成丹泉石,藍綠至褐綠色的黝簾石,經加熱可變成只帶一點綠色的濃郁藍色。

 

*******本專業文章  感謝由GIA  TAIWAN教室 提供刊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