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過度包裝還是刻意欺瞞?

是過度包裝還是刻意欺瞞?    
 
 

珠寶的消費糾紛向來是大部分業者忌諱的話題,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討論珠寶糾紛,而是身在珠寶業多年以來發現,大多數的消費糾紛其實是因為買賣雙方的立場不同所引起的,有些業者對於產品或品牌的行銷過度包裝,消費者在沒有概念的情況下對於產品過度期待,造成雙方認知的差距,許多消費上的紛爭因此出現,導致有些消費者誤認為買珠寶陷阱很多,成了珠寶市場很大的致命傷。

釐清珠寶迷思避免消費糾紛

在講求形象與包裝的今天珠寶的銷售手法與過去不同,適度的包裝確實有助於銷售,隱惡揚善的行銷手法雖然不見得是錯誤的,但是以銷售為前提的狀況下,有些業者難免過度隱惡揚善或者言過其實,導致消費者有些錯誤的迷思。

雖然買珠寶早已經不是少數富貴人家的專利,不過珠寶的價格與其他物品比起來還是屬於高價位,大多數的人都會等到手上有足夠預算的時候才考慮購買珠寶,正因為如此消費者對於累積一段時日才購買的商品,不免有較高的期望,如果又由於業者過度包裝所造成的錯誤迷思而有過度期待,當事實不如預期那麼理想的時候難免有些失望,對珠寶業者產生質疑。

這種消費者的信心危機不容小覷,釐清一些不必要的迷思有助於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誤解,本文提出一些有待商榷的觀念並非批判業者,用意就是希望能讓消費者能正確判讀銷售人員的行銷術語,並提供消費者正確的消費觀念,消費者在購買珠寶的時候不會因為迷思而買到不適合的商品,也希望能讓珠寶消費糾紛減到最低。

八心八箭就是優良車工的迷思

現在市場上幾乎每家業者都推出八心八箭的鑽石,號稱這種車工就是最優良的車工,雖然八心八箭的鑽石確實較為閃耀動人,不過這種說法卻值得商榷,所謂的八心八箭其實是鑽石車工達到某種標準的一種光學現象,透過切工鏡觀察鑽石正面有八支箭、背面出現八顆心的效應,業界稱之為丘比特車工,許多車工良好的鑽石的確會有八心八箭的丘比特現象,但是如果以有沒有八心八箭就來決定是否為優良車工卻不正確,因為八心八箭的現象只是優良車工會出現的現象之一,真正決定鑽石車工品質的關鍵還有許多其他必須考慮的因素。

即使是業者還是有很多人無法分辨八心八箭與理想式車工的差異,為什麼有些車工很好的鑽石沒有八心八箭而有些比例不佳的鑽石卻有八心八箭呢?過去GIA鑽石鑑定書中並沒有標示車工分級,很多人都以為修飾(Finish)這一欄中的拋光(Polish)與對稱性(Symmetry)的評等就是車工的分級,這也是一個不正確的觀念,因為拋光是鑽石表面打磨的品質好壞,與鑽石車工的比例完全無關,而對稱性評估的是鑽石切面是否均等對齊、腰圍是否呈一直線、桌面與尖底是否居中等等因素,與鑽石的比例也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即使這兩項都是極佳(Excellent)的等級還是不能歸類於最佳的車工,評鑑鑽石車工必須鑽石的比例包括桌面、全深百分比、腰圍厚度…等都符合優良車工的標準才是優良的車工。

八心八箭的現象是由鑽石亭部切面與風箏面交錯所產生的,當鑽石的冠部角度與亭部角度越接近標準的341/2°與403/4°時,亭部切面與風箏面就會在正面出現八支箭,背面出現八顆心的現象,因此有沒有八心八箭最主要的關鍵在於角度而非比例,所以即使是腰圍很厚(業者稱之為陀螺鑽)的鑽石一樣能出現八心八箭,這就是比例不佳的鑽石還是有可能會有八心八箭的主要原因,只要角度對了就會有八心八箭。相對的,如果鑽石的比例完美但是角度偏差了就不會有八心八箭的現象。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顆鑽石具有理想式車工的完美比例又有八心八箭的現象,表示這個鑽石的比例、對稱性與角度都符合最佳的標準,這樣的車工才算的上是最高級的完美車工。

有關產地的迷思

錫蘭藍寶、緬甸紅寶、哥倫比亞祖母綠都是業界公認品質良好的商品,這些產地之所以著名與當地的地質條件有關,這種比較優越的先天條件的確讓寶石的品質較佳,也因此知名產地的寶石比其他產地價格貴一些,高品質高價位原本就是理所當然,產地效應在業者的推波助瀾下卻演變成消費者產生非某產地所產的寶石就不是高品質的誤解,執著於產地的結果讓其他產區的寶石乏人問津或者賣不到好價錢。

整體而言,知名產地所產的寶石天生條件確實比其他產地來的優越,但是產地並非品質的保障,優良產地出產的寶石並不一定就是高品質,但是因為來自某產區具有較高的身價,而且有些高品質的寶石並非來自知名產地,卻因此價格不及同品質知名產地所產的寶石,為了避免因為產地的關係讓高品質的寶石身價下跌,許多高品質寶石不論產地都被冠上知名產地寶石的封號來銷售,緬甸紅寶就是最佳的例證,因為緬甸紅寶的色澤最鮮豔市場行情高,幾乎所有見到美麗的紅寶石都打著緬甸紅寶石來抬高身價。

可能你會覺得這是欺瞞的行為,不過卻是一種很常見的寶石行銷包裝手法,這個問題其實見仁見智難有定論,因為寶石價格的主要取決因素在於寶石本身的色澤與品質,如果各種條件都很好的時候知名產地才有加分的作用,若是寶石本身條件不佳則任何產地的價格都不高,所以產地只是寶石的附加條件。換另一個角度來看,打著知名產地名號的寶石本身也必具備相當的條件,過去品質最佳的喀什米爾藍寶尚未開採殆盡之前,真正產於喀什米爾的藍寶石數量太少,市場上許多號稱喀什米爾的藍寶石其實是出於緬甸,緬甸藍寶石皇家藍的顏色其實並不亞於喀什米爾的矢車菊藍寶石,業者以喀什米爾藍寶來標榜緬甸藍寶石,緬甸藍寶本身的條件亦佳,純粹以包裝手法來看並無可厚非。

寶石的品質是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產地這個附加條件並不能決定價格,寶石是不是確實為特定產地所產的其實有跡可循,每個產地都有其特殊的內含特徵可以檢驗的出來,但是需要高階的鑑定儀器,所以全球也只有少數鑑定所能夠開立為寶石驗明正身的產地來源鑑定書,若非高價的寶石其實不需如此大費周章,比較需要留意的是產地並不是高品質的代名詞,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仍應以寶石品質為先決條件,如果捨本逐末,只為了產地就高價購買那消費者難免成為多花錢的冤大頭了。

質與量的觀念

在寶石知識已經非常發達的今天,消費者多半了解『寶石大不一定就好』的觀念,但是在選購珠寶的時候還是經常陷入『寶石克拉數越大保值性越高』的迷思不知該如何取捨,乍看之下這兩項觀念似乎相互牴觸,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都是有關克拉數的觀念其實不然,『寶石大不一定就好』是評鑑品質的觀念,至於『寶石克拉數越大保值性越高』的觀念必須在品質條件相同的狀況下才能成立,例如有色寶石以顏色為價格高低的先決條件,1克拉紅寶石的價格可以從數千元到十來萬不等,一顆頂級1克拉的紅寶石價格可能高於10克拉的低品質紅寶石,因此寶石大不一定就比較好,換句話說就是大至10克拉的紅寶石如果品質不佳並不會比1克拉高品質的紅寶石具有保值性,對寶石基本概念不完全了解的話就容易造成『大』的迷思,這就是寶石知識斷章取義的結果。

隨著時空的變化,業者對於『大』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包裝方式,有些業者為了取信消費者以公司的進貨量大為訴求,因為公司的規模大所以能推出大克拉數寶石的珠寶商品,又形成另一種有關於『量』的迷思,當然以強調公司很大、進貨量可觀來提高消費者對業者信心的包裝手法並沒有不對,這裡想提醒消費者的是寶石的質與量是不能畫上等號的,量大品質不一定好,因為寶石是天然形成的產物,高品質的寶石數量一定少,就因為難以取得才具有高昂的身價,既然稀有當然就不可能大量,因此以量為訴求的銷售很難兼顧高品質,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業者的信用而非量很大。這一點可以從許多國際知名品牌的行銷手法來解釋,大部分的國際名牌數量都頗為可觀,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品牌幾乎都不以大量為訴求,而是以格調、品味來包裝商品,強調選擇該品牌等於選擇品味或風格為號召,證明數量龐大並非珠寶的賣點,回歸到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品質才是寶石價格的決定關鍵。

有關鑑定書的迷思

這些年來虛擬通路跨足珠寶業,讓珠寶市場的競爭比起過去更為激烈,附上珠寶鑑定書成為贏得顧客信賴的方法之一,在業者過度強調鑑定書的保障與媒體宣揚的推波助瀾下,使得消費者對於珠寶鑑定書產生過度期待,但是有鑑定書的寶石就有真的有保障嗎?這衍生許多關於鑑定書的迷思。

首先是業者過於強調珠寶鑑定書的功用,鑑定書是由鑑定師評定後開立的鑑定結果報告書,並不是寶石價格與品質保證書,將鑑定書定位成抬高寶石身價的籌碼等於是過度膨脹鑑定書的功用。其實鑑定書真正用意是以具有專業的第三者提供消費者客觀的鑑定結果,這個專業的第三者就是鑑定所與鑑定師,該鑑定所或鑑定師是否具有公信力攸關鑑定書能否信任的關鍵,而坊間少數鑑定書把關不嚴與鑑定書過於浮濫,造成了消費者對於珠寶鑑定書的信心危機,這種情況下具有公信力的鑑定所或鑑定師似乎成了解除這股信心危機的解藥,因此近幾年珠寶市場上出現比以前更多國際鑑定所開立的鑑定書,除了過去大家所熟知的GIA之外,現在坊間也不乏打著像HRD、IGI、AGS…等國際知名鑑定書名號的鑽石,這些國際知名鑑定所的鑑定書確實具有可靠的聲譽,鑑定結果當然比較值得信任,不過在業者過度包裝鑑定所知名度與公信力的同時,又間接形成鑑定書品牌化的迷思。

國際知名的鑑定機構品牌化的情形尤其以GIA的鑽石鑑定書最為明顯,在加上GIA鑑定書的鑽石少了議價空間,價格相對高出沒有GIA鑑定書的鑽石,GIA儼然成了鑽石品質與價格的保證書,似乎有了GIA鑑定書就是高品質高價位的鑽石,這又是過度包裝GIA的後果,其實任何鑽石都可以送進GIA的鑑定室開立鑑定書,GIA鑑定書提供的是鑽石4C等級的評鑑結果報告,GIA的功能僅在於其報告書獲得全球認同罷了,不能因為GIA是鑽石鑑定的龍頭就認為GIA鑑定的都是高品質鑽石,真正品質的優劣還是要以鑑定書的內容來判斷。

在消費者越來追求品質的今天,鑽石鑑定書的內容有很大的改變,有些業者抱怨現在銷售鑽石的困難度增加很多,過去銷售GIA的鑽石只要看顏色與淨度等級就好了,現在又加上車工等級因素,即使同樣顏色淨度等級的鑽石價格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就算花了許多時間跟客戶講解,許多消費者還是一知半解,真正能懂得又願意花更多的預算來買完美鑽石的消費者實在不多,為了少數高層次消費者弄得如此複雜到底有沒有必要呢?況且鑽石是天然的產物就像人一樣,先天與後天都要求完美簡直是苛求,就算有願意付高價的客戶也不一定找的到各方面都完美的商品銷售,追求品質的提升原本是件好事,如果弄到後來變成吹毛求疵、過度要求完美的話反而是弄巧成拙了。

適度包裝有助銷售  包裝過度成了刻意欺瞞

適度的包裝讓珠寶產品更具有吸引客戶的魅力,也增添買賣珠寶愉悅的氣氛,但是如果對產品包裝過度難免引起消費者的迷思,業者為了促進銷售如果過於誇大就成了刻意欺瞞,珠寶商品是以品質來論價格,不同品質有不同的價位,這篇文章並不是教育消費者寶石好或不好的觀念,而是避免消費者被過度的包裝手法困惑而產生錯誤的迷思,畢竟過度宣揚哪種好哪一個不好的觀念都是不正確的,消費者只要對於過於誇張的行銷小心謹慎,保持正確的消費觀念,就不會被錯誤的迷思混淆判斷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