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玻璃處理紅寶

鉛玻璃處理紅寶

運用高折射率玻璃來填充鑽石的裂縫,進而提昇其視覺淨度的處理寶石的方法已是眾所周知,此種被稱為 “玻璃填充處理”的方法約於1987年開始出現於珠寶市場,亦有些人以處理廠商的公司名稱來描述它們,如 “Koss” 處理 或 “Yehuda”處理鑽石,此種經處理的鑽石的裂紋內可見有顏色的“閃現光 Flash Effect”效應,可作為鑑別的依據,是導因於填充物與鑽石本身的色散不同,但兩者的折射率值應該幾乎重疊,換言之,寶石本身及填充物必須具有非常接近的折射率及不同的色散率才可能出現閃現光效應。

2004年中,市場上開始出現具有這種閃現光效應的紅寶石,今年初, 全日寶石學協會Gemological Association of All Japan(GAAJ) 發表一份警言,提醒業者留意此類紅寶,隨之GIA 及其他業內的鑑定及研究單位亦陸續對此紅寶石進行研究及找出鑑別的依據。

近來市場上可見愈來愈多經過 “高鉛玻璃填充處理 “的紅寶石,GIA位於美國西岸的寶石業鑑定中心,近期檢測兩顆紫紅色混合式切磨的橢圓形紅寶,分別為3.19 克拉 及 2.76 克拉,研究發現它們含有很多經填充玻璃的觸及表面的裂縫和洞痕(圖一),依據折光率數據、內含物及桌上型光譜儀的檢測,確定它們為天然紅寶石,因見到由熱力而改變的內含物,故了解此二顆寶石曾經過加熱處理,玻璃填充物質內分佈很多的扁平氣泡或空洞(圖二),填充物的表面光澤明顯高於剛玉本身(圖三),從各個方向觀察這些經填充的裂紋,與剛玉本身比較並無強烈對比,但某些方向可見弱至中度的藍至靛及橙色的閃現光效應,部份裂紋則呈現雲霧外觀。

在較大的洞痕內可見填充物無為透明黃色,並含有許多球形的氣泡,裂紋縫隙內的填充物並無明顯體色,可以理解是因含量較少,故見不到顏色,所有經填充之洞痕的表面呈現不良的磨光品質,指示填充物質的硬度較周圍剛玉要軟(圖三),由此二顆寶石內的填充物之特性了解其主要之目的是遮掩寶石的裂紋,提昇寶石之視覺淨度。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填充物,GIA作了能量色散X 光螢光光譜( EDXRF) 分析、

拉幔光譜及 螢光圖案及強度的分佈狀況分析,能量色散X光螢光光譜分析呈現典型紅寶石的化學成份: 鋁、鈣和鐵,及類似全日寶石協會(GAAJ) 報導的鉛元素。但並無檢測出其他曾被報導過存在玻璃填充物內的元素: 矽、磷、鈣 及磷 。很重要的必須注意能量色散X光螢光光譜無法檢測如硼等較小的原子。運用拉慢光譜來比對此二顆紅寶石內的填充物及五顆已知含有明顯鉛含量的玻璃,雖然這些填充物的光譜與我們所收集的的玻璃無一相同,它和硼酸鉛玻璃具有許多相同的發光特徵。

最後,我們使用戴比爾斯的鑽石觀察儀(Diamond View)來觀察其在高能量短波紫外線下的反應, 填充物的反應十分強烈,亮藍色與週圍剛玉的紅色反應(導因於鉻元素)呈強烈對比,傳統的玻璃填充洞痕紅寶則呈現無或暗淡的灰色反應。

此種新式填充的關鍵寶石學鑑別特徵,包括明顯的磨光品質不同、閃現光效應、雲霧狀、氣泡及空洞,及在各個方向觀察均不顯眼的裂紋。除此之外,能量色散X 光螢光光譜( EDXRF)分析,除了在填充料內見到有效量的鉛元素之外,並無其他重要的化學成份,由鑽石觀察儀(Diamond View)檢測所見的藍色螢光反應,亦是有用的的鑑別特徵。

圖一: 此二顆紅寶石含有許多經填充高鉛玻璃的裂紋,並可見其內含有氣泡,毫無疑問地,此處理提昇了寶石的視察淨度。(圖片來源GIA Insider, photo by Maha Tannous. )

圖二: 此經淨度優化處理的紅寶石內的玻璃填充物含有許多扁平的氣泡(圖片來源GIA Insider,Photomicrograph by Shane F. McClure;Magnified 27x. Photo by Maha Tannous.)

圖三: 事實上填充物的光澤比紅寶石還高,與我們所見典型的似玻璃物質的狀況剛好相反,此經鉛玻璃填充的表面洞口之磨光品質較週圍剛玉低,指示其硬度較低。(圖片來源GIA Insider,Photomicrograph by Shane F. McClure;magnified 40x.)

圖四: 裂縫內有閃現光效應,是經過裂縫充處理的證據 (AIG photo)

圖五: 裂縫內有閃現光效應,是經過裂縫充處理的證據 (GIT photo)

 
編譯: 王柏允

GIA台灣分校總監

資料來源: GIA Insider
 

Back to Top